Search Results for: PROVISIONS OF OXFORD

provisions of oxford

Provisions of Oxford. Hist. During the reign of Henry III, a constitution created by the Mad Parliament and forming the King’s advisory council that met with a group of barons several times a year to handle the country’s affairs and resolve grievances, esp. those resulting from the King’s avoidance of his obligations under Magna Carta. […]

provisions of oxford Read More »

Provisions of Oxford

Provisions of Oxford 〈英〉《牛津条例》 1258年议会通过的旨在防止国王亨利三世〔Henry the Third〕破坏《大宪章》〔Magna Carta〕实施的法律文件。该条例规定,成立由大贵族占主导地位的15人委员会,参与国家管理;国王必须根据委员会的建议统治国家;御前大臣、司库等国家高级官员及地方官员任期为1年,届满前应向15人委员会述职;议会定期召开,每年三次,有权决定国家所有重大事宜;对王室的拔款亦由议会负责。该条例是大贵族反王权斗争的胜利成果,亨利三世被迫实施,1262年被取消。

Provisions of Oxford Read More »

Mad Parliament

Mad Parliament 〈英〉疯狂议会 1258年,亨利三世迫于贵族压力,同意将国家权力授予一个由国王和贵族共同提名组成的委员会行使,该委员会由24人组成,国王与贵族各任命12人。该委员会被授权可采取一切必要的改革措施,并因其激进性和措施强硬而被称作「疯狂议会」。1258年的《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便由该委员会起草。 (→parliamentum insanum)

Mad Parliament Read More »

mad parliament

Mad Parliament. In 1258, an assembly of 24 barons summoned to Oxford by Henry III that ultimately carried out certain reforms to sett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barons. • The assembly was called the Mad Parliament because it abridged the king’s power and gave unprecedented powers to the barons. The parliament produced the

mad parliament Read More »

action on the case

action on the case 类案诉讼;例案诉讼 又简称「case」。早期英格兰法上诉讼的开始要以令状为条件,每一令状都依个案诉因〔cause of action〕而制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式和包含着特定的程序。这一系列诉因及相应的令状渐渐为普通法所认可,并具有排他性,即普通法对除此之外的诉因不予认可,对相应的损害也不提供救济。这就形成了英国法上着名的「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Ubi remedium, ibi jus〕的格言,程序的重要性超过了实体权利本身。用梅因〔Maine〕的话来说就是,早期的实体法隐藏于程序的空隙之间;布拉克顿〔Bracton〕的时代则流传这样的说法,「无令状则不能在王室法庭提起诉讼」〔Non potest quis sine brevi agere〕,「有多少诉因就有多少诉讼形式」〔Tot erunt formulae brevium quot sunt genera actionum〕,后者意即每一种损害都应得到救济。王室为了扩大自己的管辖权而大量签发各种当然令状〔writ of course〕,贵族们担心令状的大量颁发所导致的这种王室法庭司法管辖权的扩张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于1258年通过《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规定,未经国王及其大谘议会〔Great Council〕的同意不得再签发新令状,只有被认可的令状〔recognized writs〕才能被签发,称为当然令状〔writs of course〕。1285年《威斯敏斯特法Ⅱ》〔Statute of Westminster Ⅱ〕突破了这种限制,它规定某一案件缺乏相应的当然令状,但类似案件有当然令状,而且原案需要得到类似救济,在这种情况下,文秘署的令状签发官应同意签发一个新令状;如果他不同意签发,则应将该事项提交大谘议会决定。在上述情况下签发的令状被称为类案诉讼令状。类案诉讼是从侵权诉讼中发展出来的,原来的侵权诉讼〔action of trespass〕只给由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害提供救济,这样间接损害就得不到救济。例如,路上的行人被飞来的木棒所砸伤,他可以对掷木者提起侵权诉讼;但若是他被掷落在路上的木棒所绊倒摔伤,则无法得到救济。类案诉讼就是为后一种情况提供救济。类案诉讼分为侵权类案诉讼〔trespass on the case〕和一般类案诉讼〔general actions on the case〕,前者救济由间接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者则为其他损害,如诈欺、妨害等提供救济。侵权诉讼与类案诉讼的区别在于,前者针对的是现实存在的或是默示的暴力,被侵犯的对象是有形物,且原告对之享有直接的利益;后者则不存在暴力行为,或被侵犯的对象是无体物,或损害是间接的,或原告享有的只是回复权而非直接的权利。在类案诉讼中,原告对其损失负举证责任——诽谤除外。后来直至1875年,议会不时地提供新令状,这样原告的令状或者是古代的某种形式,或者是由制定法所规范,类案诉讼成了缺乏正式的诉讼格式时的替代诉讼格式。1875年之后,所有的诉讼格式都被取消,但「类案诉讼」仍被用来指它原先所指的那些诉讼。

action on the case Read More »

writ

writ n. (1)书面命令;令状 在英格兰法上指由文秘署〔Chancery〕以国王的名义签发给郡长、或者法庭或政府官员要求接收令状的人作为或不作为的命令。起初为了行政管理和司法的目的而签发,后仅为司法目的而签发,尤其是在国王和王室法庭干预地方法庭或领主法庭时使用,如命令郡长公正审判,或命令把某个案件移送至王室法庭审判等。诺曼王朝时开始使用令状,原来仅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而签发,但后来同类事件屡有发生,于是逐渐采用一种固定的格式书写并签发,亨利二世时已成为王室司法中的一种习惯做法,即自由人若欲在王室法庭提起诉讼,须先取得(当时主要以金钱购买)相应的令状,然后根据一定的程序进行诉讼。普通法的诉讼遂演变为必须使用令状进行。随着案件的增加及复杂化,13世纪时令状的数量亦显着增加(亨利三世时令状仅有约50个,爱德华一世时已增至约500个),导致王室法庭司法管辖权和对地方法庭干预权的不断扩大。这引起了领主和贵族的强烈不满,1258年的《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规定,未经国王和大谘议会〔Great Council〕的允许,文秘署署长〔Chancellor〕不得擅自签发新的令状。但为了避免权利得不到救济,1285年的《威斯敏斯特法Ⅱ》〔Statute of Westminster Ⅱ〕授权文秘署官员遇到与根据现有令状可获得救济案件的类似案件时,可以对现有令状进行变通以审理这些案件,但这并不产生新的权利和救济手段。一般而言,令状有两种主要类型,即特权令状〔prerogative writs〕和权利令状〔writs of right〕,后者又包括诉讼开始令状〔original writs〕和司法令状〔judicial writs〕。早期的令状多是关于地产诉讼方面的。令状制度是普通法中特有的一项司法制度,它对普通法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它要求特定的诉讼形式和正当的诉讼程序,强调程序的重要性,对程序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近现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许多令状相继被废止,仅有少数令状仍在使用,如传唤令状(传票)〔writ of summons〕、调查令状〔writ of inquiry〕、执行令状〔writ of execution〕等。 (2)(英格兰古法)文书;文件 (3)诉讼 用于古书中。 (4)英王室文秘署官员〔Clerk of the Crown in Chancery〕或以前的北爱尔兰总督〔Governor of Northern Ireland〕签发的一种书面文件 用于指示议会议员选区的选举监察官主持选举,选出代表该选区的议会议员。在大选时,该文件由女王授权御前大臣〔Lord Chancellor〕签发;在补选时,则经下议院议长批准后由文秘署官员签发。

writ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